大聲公:
幫助流浪動物【金門寵物認養交流區】網址 →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202463913253845/

目前分類:► 2017年4月書單 ◄ (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從二十五歲開始斤斤計較年齡的算數,甚至有著無謂的恐慌,仿佛過了二十五歲就代表著人生進入真正「成人」階段。

健康體力開始走下坡、臉上膠原蛋白快速流失、記憶力逐漸衰退、薪水與職位高低壓力、有無適婚對象...諸如此類的恐嚇不停而來,

然而隨著時間來到三十歲後,事實上發現這些全部都只是無謂的緊張。

 

健康、體力,能夠靠著持續規律的運動和健康飲食來維持;

保有年輕樣貌等則能夠為自己勤勞保養、同樣善加運動和飲食來調整;

記憶力衰退並不必然,每一日或是經常從事腦力工作者,或是經常思考、閱讀等等的人,腦力仍是相當活耀;

至於薪水與職位高低每個人機遇不同,並非此時即代表一世,頻藉著個人努力,相信多數是能朝著自己目標前進;

適婚年齡、結婚對象,若有,是緣份;若無,也要有自己過得好的力量。

總之,曾經緊張過的、被恐嚇過的,到頭來發現其實只是一種自己嚇自己的過程。

 

只要活著,隨著時間滴答滴答流走,必定有許多未知且無常的事件發生,正因為人生是如此無常,代表即是無數改變的可能。

無常即是改變的機會。

 

這本書雖然是以三十歲作為分界點,但其實適用於各個年齡層、每個不同階段的人閱讀。

「學習是一支能將自己帶往自己所期待的地方的魔法寶杖。」-堀 紘一。

相信身處在任何年代或任何不同背景當中,「學習」儼然是件重要課題,維持學習的習慣,人的韌性將更堅強。

 

倘若有自我理想需要實現,學習吧! 學習能夠讓你走在通往實現理想的路上。

倘若不滿足於現況、想要改變,學習吧! 學習能夠帶你走向心裡嚮往的目標。

而學習,不僅限於書中學,也不限制於「技術」(統括會計、寫作、電腦、烹飪、製造等等皆屬於之),

人生的智慧可是學不完的呢! 

學著如何認識自己、善待自己、愛人如己,學著如何肯定自我、增強自己的力量、學著如何面對人生大小事件、人事物等,都是學習。

相信,習慣學習之後,帶來的是無法計數的正面能量。

 

維持學習的習慣,讓自己處於喜悅的狀態,進而創造,練習創造,實現自己的未來。

不論是想要有所轉變的你,或是已經夠好的你想要再更好,起身吧! 一起讓學習成為習慣吧!

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本書主要重點在於教人「接受」然後「轉念」。

 

遇到不如意的事件發生時,通常第一時間或是接下來的情緒會相當受影響、產生負面情緒,

這時候心理狀態處於書中說的「逆流思維」當中,即使你可能會轉換方式或言語來鼓勵自己,

但可能仍是逆流狀態,例如生病了,一開始覺得:為什麼是我!?為什麼我要生病!

平靜之後可能會鼓勵自己:「沒關係,我可以戰勝病魔地。」、「我要好起來!」可以鼓勵自己,但作者認為這仍是屬於逆流狀態,

因為這些話的背後藏著「克服」的心,因為認為這是「困境事件」所以必須克服,而這會令自己的心理感受到壓力。

順流思維則是:「生病讓我發現原來健康是最寶貴地。」、「如果不是生病了,我不會感到自己健康的重要。」

「這時候生病了,但沒關係,我知道自己遲早會復原,感謝有醫生治療我。」順應、接受事件的發生,然後轉念,讓自己正面看待。

這就是這本書主要的重點。

 

作者認為內在的自我會發出自己希求的頻率,當這個頻率與實際狀況不符合時,情緒就會顯得低沉。

唯有內在頻率與外在狀況相符時,才能達到愉悅的心理狀態、然後順著這股「臣服」的情緒面對,接著就能達到自己心裡想要吸引來的事物了。

而內在頻率要與外在符合時,就是訓練自己「接受狀況」、「進而轉念」,讓自己情緒處於平穩的順流中。

因為當情緒處於負面狀況時、或是當內在情緒處於「抵抗」時,這在吸引力法則中是屬於將自己推向與願望反方向的方式。

因此,為了有效運用吸引力法則,首先條件就是讓自己情緒放在愉悅的狀態中。

 

試想一個人處於負面時,即使口中說服著自己會成功,但壓力始終將他帶領至「抗拒」、「推離」的狀況,這是違反吸引力法則;

若是一個人處於喜悅的態度中,他能更加有力量去達成想要做的事情,他能開心地去做會令自己喜悅的事,因為喜悅,

能將他放在正面、積極的光環裡,有了這樣的光環,他就能行使這股動力去「完成」(或是吸引)他想要的了。

 

記得在事件發生時,即使一開始產生不開心的想法,也要讓自己有能力盡快處理它、為自己轉念,然後前進。

相信處在一個自然愉悅的狀態中,會讓自己更有力量來掌握自己的人生。:)

 

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根據阿德勒的思想,過去並不存在,是本身如何定義「過去」、如何定義當下的自己,

我們所說的藉口通常是為了「肯定當下的自己」來尋找理由支撐這樣的信念,

例如解釋妥協於自己不喜歡的現狀時、推卸大環境下的無能為力、或是過去慘痛經歷讓自己無法有所作為等等,

其實這些在阿德勒理論中,都是自己「沒有勇氣改變」而找來的藉口。

 

阿德勒認為凡事都能有所改變,能夠透過自己的行動來獲得更進步的人生,

因此怪罪於「過去」是不該存在地。

我們都有能力讓自己扭轉困境,如果總是說著「沒辦法」或是「xxx就是這樣呀,沒辦法!」很可能是自己不願意踏出去的藉口。

因為踏出去所要付出的力氣、精神、時間,相較於維持現狀來說更加辛苦、歷時更久,並且是未知地,

因此許多人找來許多理由證明「維持現狀是較好的決定。」讓自己維持在舒適圈內,取代花費精神和力氣來突破。

因為即使現狀不盡人意,但也未到非改變不可,就讓自己這麼專注在無法改變的事物上,選擇避開了能夠改變的部分。

其實多數的「藉口」、「理由」並不真實存在,全取決於自己如何看待、如何選擇。

 

自己曾經也處於這樣的狀況中,不經意說了藉口、找理由,未發現自己逃避心態,未發現自己沒有勇氣踏出第一步,

更難發現自己建立在自卑情緒上的諸多負面思考和作為。

直到真正跌過之後,接觸基督教、佛教、以及多量閱讀相關書籍之後,才發現自己內在的缺點。

再繼續讀到阿德勒思想,更明白不該繼續任由自己萎縮藉口之中,自己的人生必須仰靠自己的定義以及選擇。

 

其實看了之後覺得,過去的黑暗經歷對每個人來說其實都有影響,並非完全無所關聯,不能一概否定過去的遭遇完全不干涉自我,

重要的在於我們如何看待這些過去、如何看待已經發生的事情,該用什麼樣的角度和立場來省視一切並振作起來。

而這樣的積極需要被人提醒、需要練習。但「提醒」需要客觀。

 

假如你是安慰別人的人,即使你好希望對方站起來,但你確實不是當事人、不了解同樣一件事發生在對方身上會有多少程度的痛苦,

即使你們同樣都經歷過一樣的事情,例如分手。但並不是你的快速恢復、代表對方也能迅速復原。

不代表他人對你說的鼓勵:「你要愛自己,對方才會愛你。」你能接受、對方就能同樣接受。

記住,每個人都不同,即使同一件事情發生了,但事實真相以及感受狀況只有當事人最清楚,你無法以自己的自身經歷強迫對方和你一樣接受。

你能做的是純粹的陪伴、傾聽、鼓勵、可以講述自己的經歷,但並非要對方跟你一樣方式,你只是給予「參考」條件。

也千萬不要認為對方不聽你的勸說而受苦是自討苦吃,畢竟,真正知道的只有當事人,他正在受著痛苦,千萬別藉著鼓勵的理由卻反潑了更多冷水,

是的,可能對方做了什麼在你眼裡是不該有的,但你不需要再多「責怪」他,不需要再去火上加油說他錯了,要他不要再這樣做,

可是你知道嗎? 對方就是痛苦自己錯了,已經很自責了,他不需要多一個人來指責他的錯。

即使你不認同他的作為,但你初衷是希望陪伴他、希望他好起來,那就真正給予關懷、無條件地陪伴(不是他不聽你的說話你就生氣不再理會)。

需要檢視自己,你之所以「關心」、「鼓勵」對方,是你真的想對方好,還是想聽對方說聲:「謝謝,我好了。」完成「安慰人」目標呢?

後者,其實多數是「為自己」呀! 為了達成自己的任務。

 

假如你是事件的當事人,不小心遇到了傾訴的對象這樣做了,也別生氣,因為他們只是不懂得這樣的方式並不適合你,

感謝他們有這份心意,這時候你會更明白誰能作為傾訴的對象、又或是自己該如何解決自己的困境,你能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。

(哀呀! 這裡扯遠了!)

 

所以,也許我們自身經歷過、看過許多心靈勵志的書籍,學到了許多思想,但如何傳達、應用在生活上,需要多加思考了。 

 

我們能夠選擇如何去看待已經發生的事情。

我們能夠怪罪過去失敗的經歷、讓自己沉溺於不幸的情緒之中、相信自己因為過去的悲慘而無法完成更好的未來;

也能夠選擇將不好的過去放下、感謝發生的這一切,讓自己有機會成為更加成熟的人,選擇去行動、去改變、去愛人愛己。

選擇用心愛著,自立自己的心智、選擇自己真正喜愛的生活、選擇不斷進步的人生。

 

阿德勒說:「首先要親自去獲得幸福。」我們要能自立,堅定地相信自己的信念,讓自己擁有「變幸福的勇氣」。

因為有了勇氣,能夠用心、勇敢地去追求、去經營、接受並為一切來付出精力和時間。

所有人事物皆有「離別」一刻,因此無論對未來的追求,或是對於任何關係的生成和維持,都請朝向「最美好的離別」不斷努力,

在關係結束之後,能夠坦然接受「與這個人的相遇、共度的時光、這些並不是一場錯誤。」成就「最美好的離別」。

白話一點來說,就是我們是否「不後悔」。為了「不後悔」,我們要好好加油、努力著。

 

現在,就放下自己畏懼的那些吧,拾起阿德勒說的「勇氣」,讓自己行動起來吧,

「愛,是奮不顧身的行動」,你愛自己喜歡的事物、愛自己所追求的、愛自己心裡喜愛的那個人等等,

因為愛、選擇去愛,所以該是奮不顧身地為之努力付出,為愛的人事物澆水、灌溉、不停耕耘,相信即使成果多有未定,

相較於「什麼都無所作為」,肯定能夠更加靠近自己追求的目標了。

 

請記得相信自己的力量,前進吧!

 

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